天津构建思政课全课程支持体系和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加强实践教学—— 大中小学融通 循序渐进育人
“在南开大学,通过参观体验、探访研学,了解周恩来总理的事迹,让我真切感受到爱国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它已成为我肩上的责任。”谈起在南开大学参加思政实践课,天津市海河中学学生孙培尧感到收获颇丰。
一年来,在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中,天津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取得显著成效。
课程建设一体化:
小学生听大学教师讲课
对天津大学思政课教师栾淳钰和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教师罗杨来说,“共讲一堂课”是从未有过的教学体验;对课堂上30余名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更是新鲜事。
“这节课我们从写‘人’字开始……”课程伊始,罗杨带领学生们写下“追”“梦”“人”3个字,并请大家说出自己的梦想。罗杨告诉学生,要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随后,栾淳钰接过话题:“大家知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词来自哪里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齐声回答……
这堂思政课,是天津大学和平山道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结对共建的成果之一。两校教师在教案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
据了解,为了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天津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跨学段协同机制,每所学校至少与一所跨学段学校签约共建,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等。
一年里,天津各校纷纷行动起来: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中学签订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协议;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和平区岳阳道小学、蓟州区前牛宫村小学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海河中学协同共建,联合开展“普高融通”研究……
为此,天津市专门投入2000万元支持建设了10门“一校一品”思政选修品牌课、100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100门中小学“学科德育”特色课,形成了覆盖大中小学的全课程支持体系。
队伍建设一体化:
各学段教师一起来备课
“与高中阶段相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凸显对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史料引用,增强学生认同感,以认同感为基础,延伸至使命担当的培养。”在“天津市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举办的首场中学大学课程衔接集体备课会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王晓霞的观点引起在场教师的共鸣。
参加这场备课会的,不仅有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还有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咸水沽一中、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等中学的思政课教师和历史课教师。各学段教师能够齐集一堂、深入交流,得益于2019年10月由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成立的“天津市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
一年来,天津坚持统筹融合,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设立了一批区校思政课协同中心,组建跨学段教研团队,定期开展联合集体备课;建设覆盖大中小学的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将集体备课成果迅速推广到全市;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互听互看,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非常重要,相邻学段集体备课是重要一环。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备课机制,定期召开大中小学备课会,增进交流,才能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程度不足的局面,从而更好地讲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新华说。
课内课外一体化:
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真知
一年来,海河中学学生过得非常充实:参加天津大学“海棠节”,在天大药学院开展“承续历史渊源 为国共育英才”主题实践活动;参观南开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南大历史学院学习交流……目前,海河中学已与6所大学签约,为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提供了高水平的思政教育资源。
“我们构建中学思政课‘普高同心五融’改革创新体系,坚持同频共振,实现学校资源的融通,目的就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发展成就,强化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梦的思想自觉。”海河中学党委书记王秀文说。
天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结合起来,实施高校思政实践学分和中小学实践课堂制度,实现了社会实践的课内外一体化。试点建设5门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课,挂牌实践教学基地45家,投入2000万元建成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天津开展主题教育,举办系列座谈会,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志愿公益等学生教育活动2.6万余次。目前,天津已初步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本报记者 陈欣然)